《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由路遥所著的长篇小说,以中国农村改革开放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故事。这部小说以其真实、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本文将为大家带来六篇关于《平凡的世界》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篇1
我把这些人的名字和欠了我多少钱写下来,少的是3万块钱,最多的是750万,然后点了一支蜡烛坐着想了想,把这个纸烧了。
现在播出的《平凡的世界》这部电视剧,给我的感受就是跟小说中的不一样,因为这个小说我读的时间太长,对每一个人的面孔都有自己的想象:跟我小学同学一样,脸上都很脏,这个脏不是没有洗脸,是因为我们小时候营养不良,就有这种癣。结果我打开电视机一看,上面的演员都漂漂亮亮的,营养很好。我说这怎么能跟《平凡的世界》里面一样呢?可是我现在看到第十一集,每天晚上躺到床上都要哭一场,因为太感人了。
我跟孙少安、孙少平不太一样的就是我的家庭出身太不好。孙少安、孙少平是贫农出身,我们家是地主出身,我爸爸被划成了右派,回到农村去了。所以小时候我们的处境比孙少安、孙少平的处境要困难得多。
我小时候,1970年代初,西北发生了一次旱灾。我们吃的是救济粮,救济粮不是粮食,是红薯片。我有两个妹妹,脸上都是脏脏的,最后我爸妈做了一个非常痛苦的决定,为了让两个妹妹能够活下去,一定要送给别人家,在我们家就会饿死。
我的大妹妹送出去以后我妈妈每天晚上做噩梦。我12岁时就把这个妹妹背回来了,在高中毕业以后我们又把小妹妹要回来了。
我父母亲对我的影响完全不一样。我妈妈尽管瘫痪了,可是和她接触过的.人都成了她的好朋友。我记得,她病危的时候把她送到医院去,住了一段时间出来所有病房的人都成为她的好朋友了,她有这样一种魅力。我爸爸就是一个很坚强很乐观的人,我的乐观是我爸爸给我的。
我的梦想就是从我们这个山沟里面出去。人的心中有另外一个世界的话,心里面就有一种力量,就会向往它。
我原来一直顺着这个思路往前走,从山沟里面出来,宝鸡、陕西,结果一直走到了北京。到了北京我觉得我的梦想可能还是地理环境的梦想,所以要出去,到英国也好、美国也好,就是要出去。
最后我才发现,人真正的梦想是精神世界的,这样心里才会踏实。
我第一遍看《平凡的世界》的时候,里面一段话对我触动特别大。就是田晓霞和孙少平两人毕业了,田晓霞要送孙少平回去时说:你不要回去以后变成一个老农民了,我每个星期给你寄《参考消息》,除了关心村子里面的事情还要关心更大的事情。
我跟孙少安、孙少平的经历有好多是一样的,包括我上学的学校也是在一个半山腰上面。电视剧出来的都是砖房,而且砖房很漂亮,这跟我想象的不一样,我想象的房子全都是土坯房。孙少安最后创业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呢?是建砖厂,我就按照孙少安的指引,我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建砖厂。
第一个砖厂建在海南岛文昌,这个砖厂办了半年时间倒闭了。我就办第二个砖厂,第二个砖厂办的时间比较长,在海口市秀英区。办了这个砖厂,算是赚了第一笔钱,然后就开始做房地产。
我有时候看《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孙少平,因为没有饭吃,各种各样的困难,就好像压着快要趴下去了,实际上真正把他们压着快要趴下去的态度,就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态度,只要具备了这个态度你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因为周围的力量都会帮助你们的。
我大概在7年前又读了一遍《平凡的世界》,读完之后我就觉得心里面还有一些不快乐的地方。我就拿着手机一个一个看,看到几个人的名字我觉得心里不高兴,最后一想这些都是借了我的钱不还的人。
我就想,如果是孙少安、孙少平、田晓霞、田润叶,他们碰到这样的事情:你都这样有钱了,还因为同学或者乡亲们借了你的钱耿耿于怀?他们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处理?我就把这些人的名字和欠了我多少钱写下来,少的是3万块钱,最多的是750万,然后我点了一支蜡烛坐着想了想,把这个纸烧了。
我说从此以后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欠我的钱了。这样一种力量,就是《平凡的世界》给我的力量。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篇2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人早就说过,书籍之多,浩如烟海。我们沉静在书的海洋中,收获着丰富的知识。每读一本好书,就是对人生的一次感悟。在此,我推荐一本书:《平凡的世界》。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每个人对于这个浩渺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这个世界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界的更变,对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是些平凡事。
这是一部伟大的巨著,为我们解说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书中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平凡事情,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穷苦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界更变的戏剧。是悲剧?是喜剧?也许都有一点,书中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孙少平,这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他有坚韧的毅力,强大的精神力量,巨大的勇气,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在痛苦和磨砺中,他形成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我欣赏他对苦难的哲学,钦佩他对劳动的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
他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个比普通农民多读几本书的人,一个对生活意义有着更高层次追求的人,在他写给他妹妹的信中充分体现了他对生活的认识:“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他带给我们的好处将使我们一身受用不尽。
平凡的世界中有一群不平凡的人,是这群不平凡的人组成了这个平凡的世界,读完了这本书,人的灵魂也许得以净化,不在为平凡的出身感到羞耻,而会为了人生的不平凡而奋斗。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篇3
合上书页,没有太多的感慨可以吟诵,只是在灵魂的上空盘旋着最简单的感受—真。
真在情节。书中的每个细节、每个点滴都那么顺理成章,纯出自然,就犹如母亲用温暖熟悉的方言平静地叙述她自己曾经的故事。那孙玉厚手中的旱烟袋,不曾与爷爷的一模一样?田福军脚上穿着的斜纹圆口布鞋,不也被姥爷所喜爱?我静静地读下去,仿佛是坐在小板凳上的稚童乖乖聆听着长者说古。仿佛亲眼目睹了少平后背上触目惊心的伤痕,听到了晓霞古塔下轻轻柔柔的话语。虽然明明知道身在戏中,却不能不被那点点滴滴的情节所打动。
真在性格。书中的人或坚毅或乖巧或爽朗,不尽相同,却别有一番滋味。是的,没有烈士英雄,没有间谍汉好,只有淳朴的人民在田里劳作,在家中唠嗑。善良老实的人民身上有着众多的优点;诚实,勤劳,热情,淳朴……这美好的一切固然令人神往,但是他们每个人的小缺点却让我感到亲切可爱;田福军会从衣兜里掏出了袜子,让会场里笑声一片;晓霞姐学着男生披上军大衣,而不顾他人诧异的目光……他们似乎是我们身旁的朋友,可能不幸出了一点点尴尬,却觉得这活生生的血肉愈加真实。
真在灵魂。看着暗黄的'书页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却全然没有因年代而产生的隔阂。我的灵魂宛如一颗晶莹的雨滴,融进平凡的汪洋大海,不再顾及自己的感慨,只愿意与他们一起波涛汹涌。望着少平离家打工的背影,我理解了青春的斗志;瞧着兰香在校园里踽踽独行,我感慨背后的艰辛。他们如同常人一样,面临生活的无数抉择,犹豫辗转千百回,然后或许放弃或许执著。这不易又不易的选择的背后,是他们复杂的心理斗争,也曾用心中的准绳测量值得不值得。但经历再多的坎坷,却也不曾动摇过灵魂最深处的那份美丽—善良。
我虔诚地捧起厚重的书,因为我知道我读的不是《平凡的世界》,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篇4
书籍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或者说使书奇妙的不是书籍本身,而是使书变得有意义的作品。不同时刻看同样的书,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会。看了三遍《平凡的世界》,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每次都汹涌澎湃,脑中又混沌一片。闭上眼睛,脑海里呈现看书中的场景,一幕又一幕。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可以用苦难和奋斗,平凡和伟大来概括一下。人生难免会有许多的苦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有的人坚强地斗争,有的人屈服于命运,有的人在斗争与屈服中摇摆不定。孙家兄弟就属于第一类的人,面对苦难,积极面对,与命运作斗争。少平与哥哥少安相比,他的奋斗的经历更让震撼。打心眼里佩服少平,可以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到煤矿里去工作,为了生活,更为了家人。刚到那种环境,他能很快适应,换了是我一定吃不了这份苦,而他不但坚持了,而且干得不错。我佩服他,可以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仍然不放弃读书的机会,向诗人借,向晓霞借,我仿佛看到他蜷缩在破旧的被子里,就着昏暗的光亮读书,设想自己在那样的境地,能否保持一颗干净上进的心 我佩服他,可以脱掉肮脏的工作服后可以坦然地和晓霞,养民探讨人生,丝毫没有自卑感。我佩服他,心细,体贴入微,妹妹上学时,他给准备了好看的衣服,女生用品,多让人感动啊。每次读到这里,我就被他感动着,幸福着。
读完这本书,我懂得了奋斗的真正含义,奋斗不仅要能吃苦,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执着,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是不懈的坚持。
读书的过程中,我不得一次又一次停下来,不断地问自己,究竟什么是平凡,什么是伟大,什么是生活?
日出?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午一年,这才是生活。戏台上的人生是浓缩的,才会有那么紧凑的悲欢离合跌 起伏。但生活毕竟是生活,那种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刻骨铭心的爱恨情仇,是电视剧中才有的。当然,现实生活中也有,但普通人遇到的机率又有多大呢 现实中,纵然是强者,也难免在痛苦中挣扎,难免会有失意的时候。《平凡的世界》让我明白了脚踏实地的可贵,一切空想和憧幻都是不切实际的,让我知道了平凡的伟大。当代年青人,遇到任何挫折,都应向少平那样,奋发向上,不向任何困难低头。
有时候,人的命运一部分是人的性格造成的,所以良好的性格对我们的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团党委平对知识的追求,积极的人生追求和强烈的机遇意识决定了他不同于双水村的普通农民,使他不懈地奋斗。他的原动力是跳出农门,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是成为城市人,改善自我生存条件,并同时使家人生活得更好。他的坚韧的性格,使得他面对任何困难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识,并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现实中的我们,也要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品格,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书中的爱情也是一大看点,《平凡的世界》不仅塑造了农村青年追求城市生活的悲剧,还塑造了农村青年追求城市式爱情的悲剧,金波盲目的.爱情致使他失望以致失常;金秀的爱情注定是苦涩的;而兰香达到了事业与爱情的和谐,因为她研究的是无体,把爱情构筑在对学术的追求上。润叶与少安之间,由于城市文化经济的悬殊,致使润叶的浪漫被少安的现实击碎,但润叶努力抗争着,与命运抗争,与社会抗争,最终酿成家庭悲剧,使她不得不接受现实,屈服于社会。对爱情的追求要大胆,热烈,同时又是现实的,当明知期待的爱情不对称,不可能时,要勇于舍弃,做一个成熟的明确的人。对待爱情要慎重,不要过于盲目,也不要太执着,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美。
我想,读了《平凡的世界》,最大的收获就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是最伟大的,是幸福的,激励我在努力奋斗的同时提醒我保持一颗平凡的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今后的人生中,不论是遭遇失败,失意落魄,还是收获成功辉煌兴奋的时候,都能想起《平凡的世界》,使自己不断向前。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篇5
我依稀记得《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时有这样一段——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我想阅读也是如此,只有“深远”的作品,才能冠人以价值,诱人思考。而《平凡的世界》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无疑就是这样的著作。
初读《平凡的世界》,我13岁,那年刚步入初中,还不懂苏联式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还不懂路遥先生在开篇中写到“1975年”和“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背后的故事,甚至还不知道黄土高原也是我将要生活的土地……我只知道这是本没有华丽的文风的书,普普通通,但让人不忍释卷。
最近一次读《平凡的世界》是在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一年。那一年,我和孙少平一样,一个陕北后生,到煤矿工作了,怀揣着对“世界”的无限向往成了“掏炭的男人”。那一刻再去看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书中全是自己,孙少安是我,孙少平更是我,醍醐灌顶一般,被冠以强劲的价值观——“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对于劳动的认识,书中这样写:“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孙少平所得到的一切都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劳动而慢慢获得。在煤矿最初他什么都没有,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下井劳动之后他获取了丰厚的报酬,不仅给父亲寄了钱,还有了交换别人物品的主动权,一时间他成了能救济那些最初不屑劳动的富人。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最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程。每个人的人生是不尽相同的,但是起点决定不了终点。在经过了不同的境遇和发展之后,人与人之间便能产生巨大的差别。而在这期间,对待劳动的态度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孙少平虽然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但他对劳动、对生活有着高度追求。在写给妹妹孙兰香的信中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认识:“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生,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除了对于劳动的认知,《平凡的世界》还在字里行间传递出希望和力量,在社会变迁和思想转型复杂背景下,孙氏两兄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苦难,“生活的大剪刀是多么的无情,它要按照自己的安排来对每一个人的命运进行剪裁”——哥哥孙少安,虽然失去了青梅竹马的爱情,可等待他的却是善解人意的贺秀莲。对于“泥腿把子”来说,和润叶的浪漫的爱情远不及和秀莲踏踏实实的幸福实在。在新社会的大背景下,他大胆地迈出改革的步伐。在被禁锢的生活中极力改变现实,即使四处碰壁,即使几经沉浮,他的砖厂依旧在黄土高原上轰鸣。最终,他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弟弟孙少平,毫无主角光环。甚至于他从出生就陷在了苦难的沼泽里,从吃不起黑馍馍的中学时代到他之后去黄原揽工,再到煤矿当工人,从失去了挚爱田晓霞到有了惠英嫂的照顾,他的每一步都走得艰难辛苦,但是每一步都充满着希望。他艰难地生活着,接受生活和命运所给予他的一切,他将所有的苦难和痛苦都当做生活对他的考验,称为苦难哲学。他相信自己经过千辛万苦而营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来的更有滋味。这是多么顽强的奋斗精神,怎能不让人动容?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篇6
在《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中,双水村中孙家给人的印象总是待人真诚,努力生活,而孙玉亭,这个少平和少安的二爸,却与他们不同。
读了《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后,我觉得孙玉亭是一个好吃懒做、守旧、虚荣心强的一个人。孙玉亭结婚后不劳动,与妻子几乎无法生活下去。责任制后,他更是没有动力劳动。人民公社化期间,他常有机会站在主席台上,“大人娃娃的目光”会在那时聚集在他身上,我想每当他站在主席台上时,他一定觉得自己就是双水村的一个大人物吧!因此他会感到非常满足,但是这些都是他的幻想。他从没有得到过人们的认可,以至于责任制实施后,便不再有人关注他。比起后来的空虚,他应该更愿意沉浸在过去的那种虚幻的满足感中吧!
那么,孙玉亭的生活只是他自食其果吗?我经过再次阅读后发现,其实也有其他原因。比如,他从小生长的家庭环境和受到的保护。
孙玉亭在他小的时候就被哥哥当作全家人未来的指望。后来,哥哥玉厚一心为弟弟着想,供他读书。初中毕业的孙玉亭在哥哥的帮助下终于摆脱了农民的身份,当上了太原钢厂的工人,但却因自己对工厂生活的不满让一切付之东流。孙玉亭不但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还变成了一个不努力,不能吃苦受累的“少爷”。我认为他的哥哥也许把一切都想得很理想,但他的追求并不属于他的弟弟。孙玉亭只知道听从哥哥的安排,自己却没有主张和决心,就像一个没有斗志却被拉去入伍的士兵,很可能是那种一上战场就会当逃兵的'人。所以他当时才会从充满劳累和饥饿的工地返回到双水村——能够得到哥哥庇护的地方。
孙玉亭是可悲的,他没有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也没有真正获得过什么,所幸的是他并不是一个坏人,只是缺少努力生活的意义。又有谁愿意成为这样的人呢?